三农知识网

欢迎访问: 三农知识网

三农知识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生百问

【第三批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钢山街道后八里沟村:孟子故里扬起文明新风

时间:2023-04-23 来源:  作者:佚名

后八里沟村位于山东济宁邹城市钢山街道,面积2平方公里,1760现有常住人口3万余人

一、“文化引领”浸润人心,提升村民文明素养

一是大力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悬挂“两学一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展板;建设党史村史教育展览馆,全年对外开放,提供免费解说服务,成为普及农耕文化、开展精神文明教育的新阵地。建设以“孝、悌、敬、诚、善、恭、礼、谦、宽”为主题的孝贤广场,以孝贤文化典故和村庄孝贤模范为主线的孝贤文化一条街,在小区重要出口处设立文化德育一条街,涵盖二十四孝、先模人物、法律常识、十二生肖石像等,让村民耳濡目染,提高自身素质。二是强化文明示范引导。作为村民都姓宋一姓村,家家悬挂村委会统一制作的《宋氏祖训》牌匾,户户晒家风家训。在居民楼设置孝善文化牌《丑善评议榜》,在村中心广场设置红色光荣榜和白色曝光台,好事表扬、丑事亮相,引导村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谱写《孝德歌》,老少人人传唱,让孝善文化入耳入心。为搬家上楼的村民安装“小喇叭”,让党的好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开办村报《鑫琦之声》“好事大幅展,通报期期刊”通过稿酬补贴方式鼓励村民积极投稿,讲好身边故事。 

二、“孝善治村”凝聚人心,提升乡村发展水平

一是立好规矩。两委”依据村情民意制定后八里沟村《村规民约》,对老人的供养标准、福利待遇、探望次数等方面制定具体规范着重提出每位儿女必须尽到赡养义务除本村村民外,后八里沟村还为集体企业员工增设“父母工资”,每月将1200元直接汇款至父母账户,将赡养义务由“定性”变为“定量”。二是树好榜样。2005年开始连续开展“十大孝星”、好媳妇、好婆婆、“孝善家庭”等评选活动,大力倡导家庭和睦之风。每年对热爱集体、尊老敬老、创业致富等先进模范人物予以表彰,广泛宣传,用身边事、身边人教育引导村民三是自我服务。党员、村民代表带班,全村2065周岁的男性村民分组参加夜间志愿站岗巡逻;根据村民提议,打造“我爱我家”自洁自律志愿服务品牌村民志愿认领单元楼共享区域的绿化、保洁、车辆摆放等任务,邻里之间关系更加密切,小区公共区域成为文明素养提升的新载体,风传承的主阵地。

三、“全民教育”优化学风,提高村民文化水平

一是创造良好学习条件。逐步提升“书香阵地”档次,高标准建设3000的村级大型图书室,收藏各类书籍10万余册。村集体出资为每家村民配送书橱,定期发放购书卡,鼓励群众多读书、读好书。二是保障公平学习机会开办“村民夜校”,聘请专家学者、优秀离退休教师为村民授课,提升村民整体文化水平。创新实施“人人上夜校,个个是老师”教学模式,鼓励党员干部、村民走上讲台,介绍心得体会,分享人生经验,在全村形成“人人爱学习、人人有学上”的浓厚氛围。2006年至2019年每年分批组织村民外出学习,每个家庭成员轮流参加。寒暑假期间,组织村里中小学生赴大城市开阔眼界、学习新知,开展实地教育。为新考入大学的学生发放奖学金,标准12元不等。

四、“传承美德”践行初心,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一是践行敬老爱老,厚植村风民风。福利分配向老倾斜,每月1日将营养品和生活用品发60岁以上老人,备齐老人日常所需的米面油、肉蛋奶等,为老人添置新衣每月举办“百寿宴”,让老人们欢聚一堂二是弘扬奉献精神,勇担社会责任。成立党员干部、退役军人等组成的志愿服务组织9个,吸纳志愿者600余名,每年开展志愿服务120余次,平均每人每年志愿服务450小时。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联系我们 | 会员服务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